以话筒为舟见证高原的成长与荣光 ——青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璟娅专访实录
来源:青海广播电视报 | 作者:kunlunnews | 发布时间: 28天前 | 215 次浏览 | 分享到:


初心与选择

新疆姑娘的高原情缘

王海旭:您从新疆跨越千里来到青海,16年间从“异乡人”成为“高原记录者”。这种身份的转变,青海的哪一面最让您感到震撼与归属?

李璟娅:是青海人的“眼神”。记得刚来时,我在牧区采访迷了路,一位不会说汉语的藏族阿妈拉着我的手,用热腾腾的酥油茶和比画着的手势带我找到村子。后来我发现,无论是草原上放羊的孩子,还是盐湖边劳作的工人,他们的眼神里都有一种“认定了你就掏心窝子”的赤诚。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让我明白高原的壮美不仅是山河,更是人心。

王海旭:您提到“青海用壮美与温情滋养了我的职业生命”。在报道中,哪些瞬间让您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温情”?

李璟娅:在玉树雪灾现场,一位基层干部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转运物资,他冻裂的嘴唇上结着血痂,却把最后一件棉大衣塞给受灾的老阿爸,说“我是党员,脊梁骨硬着呢。”还有一次,我在互助县采访土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特意翻出出嫁时的头饰戴给我看,说“姑娘,这是我们祖辈的星星,现在传到你镜头里了。”这些瞬间让我懂得,温情的本质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托付。



生态之美

守护三江源的绿色使命

王海旭:您在刚察县拍摄《湟鱼洄游记》时,目睹湟鱼逆流而上的壮烈场景,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李璟娅:那不是“鱼群”,而是一支赴死的军团。它们撞在石头上,被水鸟啄食也不回头······最震撼的是,当地藏族群众自发在河道旁垒玛尼堆祈福,有位老人跪在岸边念叨:“鱼娃娃们用命给子孙开路呢。”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生态报道的使命——不是旁观,而是为不会说话的生命代言。

王海旭:在您的报道中,贵南县治沙老支书布满老茧的双手成为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细节,您如何从日常观察中捕捉到这些“平凡英雄”的力量?

李璟娅:他递给我水壶时,我注意到他掌心的茧子像树皮一样皲裂,指甲缝里嵌着永远洗不净的沙粒。这种细节靠的不是技巧,而是“蹲下来的姿态”——和他们一起啃干馍、睡帐篷,当你手上也布满沙棘苗的刺,自然能看见土地刻在人身上的年轮。

王海旭:在报道三江源生态移民村时,被采访的老阿妈说“用天然气做饭就是天堂”,您认为如何在采访中捕捉到这种“细微但感人的细节”?

李璟娅:关键要听懂“话缝儿”里的故事。当时老阿妈说完这句突然抹眼泪,我轻声问:“您以前用什么做饭?”她抖着手说:“牛粪。烟熏得小孙女写作业直咳嗽。”所以现在她总把天然气灶台擦得锃亮。好的采访不是追问答案,是陪对方把记忆里的糖和盐都翻出来。


文化之美

多元文明的传播者

王海旭:您在节目中使用方言和农牧民对话,让政策解读更贴近牧民,这是心血来潮还是专门策划?

李璟娅:这可是缴过“学费”的!早年我用标准普通话问一位阿爸“对乡村振兴有何期待”,他拘谨得直搓帽子。后来我学了一句安多藏语“切让格日德么”(您家草场好吗),他立刻打开话匣子,还教我挤牛奶。很长一段时间,我的采访包里永远装着方言小本子,语言是舌头,但更是心桥。

其实媒体人就像煨桑炉里的柏枝,要把政策的“清香”转化成百姓能呼吸的温度。去年用“花儿”唱医保政策,老乡们围着收音机说“这调调比文件明白”,这就是对我们最高的夸奖。



产业之美

高原发展的见证者

王海旭:作为《青海新闻联播》主播,您在节目中如何向观众讲述青海基层发生的从“荒漠变绿洲”到“绿电赋能数字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李璟娅:我始终相信,产业发展的故事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人的选择和土地的回应。比如报道荒漠变绿洲,我不会只说“造林多少亩”,而是带观众去看贵南县那位治沙30年的老支书,他指着一片沙柳林说:“以前这儿连鸟都不落脚,现在野兔都来安家了。”至于绿电赋能数字产业,我会站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光伏产业园,让镜头捕捉到藏族姑娘才让吉操作无人机的画面,她说:“以前放羊靠腿,现在用无人机数羊,还能直播卖牦牛肉。”这种对比,才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青海的“跨越”不是口号,而是普通人生活的升级。

王海旭:在主持海南州光伏产业园专题报道时,您如何讲好“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创新模式故事?

李璟娅:这个报道最打动我的是一组“矛盾的美”——科技与传统的共生。我们特意选在清晨拍摄,镜头里是朝阳下绵延的光伏板泛着蓝光,而板下的阴影里,羊群慢悠悠地啃着牧草。采访中,一位牧民大哥笑着说:“这些板子像给草场打了把伞,夏天的羊都不怕晒了。”还有位工程师告诉我,他们测算过,光伏板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草场产量反而提高了15%。报道里我用了这样的串联词:“当硅基世界遇见草原文明,光伏板不再是土地的覆盖物,而是新时代的‘牧羊鞭’。”观众反馈说,原来新能源不是高高在上的科技,而是能让牦牛和服务器在同一片土地上各得其所的智慧。

王海旭:您参加了两届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向国家领导人介绍青海绿电赋能数字产业的前景。您如何看待“绿电赋能青海数字未来”?

李璟娅:青海的绿电就像高原上的“数字黄河”——既古老又年轻。在推介会上,我举了个例子:北京冬奥会的部分云转播数据是在青海存储运算的,而驱动服务器的每一度电都来自黄河上游的水轮机。这意味着一场滑雪比赛的精彩瞬间,背后是青海的雪山融水转化的清洁能量。

我们常开玩笑说,青海是“家里有矿”——但现在的“矿”是风和光。当东部的数据中心遇上青海的绿电,产生的不是碳排放,而是像我们藏族同胞转经筒般的良性循环:绿电养活算力,算力反哺生态,生态又孕育更多绿电。未来或许会有这样的场景:三江源的数据中心里,人工智能正在分析藏羚羊的迁徙路线,而给它供电的正是高原的风。这才叫真正的“绿色发展”。



青海人之美

平凡英雄的记录者

王海旭:在您采访过的普通青海人中,谁的故事最能体现“高原精神”的内涵?

李璟娅:我想讲一位叫扎西才让的乡村邮递员。他负责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方圆几百里的邮件投递,骑摩托车翻雪山、蹚冰河,20年摔断过3根肋骨。有次我跟着他跑了一天,零下20℃的气温,他怀里揣着一封录取通知书,怕被雪打湿,用羊皮袄裹了三层。送到时,那户人家的阿妈跪在雪地里哭,说:“娃娃的命被您送来了。”

高原精神是什么?就是扎西才让说的——“只要还有人等着,邮路就不能断。”这种用生命守护承诺的坚韧,比海拔更震撼人心。

王海旭:您曾说“青海人的热情像青稞酒一样醇厚”。在多年工作中,青海当地群众给予您哪些支持令您难忘?

李璟娅:2018年报道门源地震时,余震不断,我们团队在临时安置点熬夜剪辑。凌晨三点,一位回族大娘端来热腾腾的“焜锅馍馍”,说:“闺女,吃饱了才有力气帮我们说话。”还有一次在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发现我们的车陷进沼泽,二话不说跳进冰水里推车,裤子冻成“冰铠甲”,还笑着说:“你们记者是藏羚羊的嘴巴,得把话带出去。”

这些瞬间让我明白,青稞酒的“醇厚”在于——他们自己可能喝着凉水,却总想把最烫的奶茶捧给你。



职业信仰

新闻人的四力锤炼

王海旭:您提到“从播报者蜕变为记录者”。这种转变中,“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如何具体体现?

李璟娅:脚力——为追踪藏羚羊迁徙,我们的报道团队在卓乃湖蹲守17天,有人靴子底都磨穿了;眼力——在光伏园区发现工人用光伏板反光烤土豆,这个细节成了报道“清洁能源改变生活”的题眼;脑力——报道“绿电外送”时,我下足了工夫学习电力专业书籍,最后用“青海的风点亮杭州的灯”作标题;笔力——在报道玉树重建时,我避开宏大数据,我说“幼儿园新校舍的玻璃上,映着孩子们跳锅庄的影子”。

真正的新闻从来不在演播室,而是从泥土里长出来。

王海旭:在报道中,您既记录政策发布的宏大叙事,也聚焦帐篷小学的读书声。如何讲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幸福生活?

李璟娅:政策是骨架,百姓的表情才是血肉。报道“精准扶贫”时,我没罗列脱贫数字,而是拍下玛多县一个牧民家庭三代居住的房子——爷爷的帐篷、父亲的土坯房、儿子的光伏保暖房。小孙子在新房墙上画了太阳,说:“现在冬天写字,铅笔不会冻在手指上了。”

大时代的注脚,永远是小人物的体温。 

王海旭:在玉树地震十周年报道中,如何通过玉树涅槃重生的故事让公众感受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李璟娅:我们找到当年被全国救援队接力救治的“地震宝宝”更求松保,如今他已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医院的实习护士。他说:“我的命是汉族阿妈喂的奶粉养大的,现在该我给别人量体温了。”还有新建的禅古村,藏族阿爸指着援建项目牌上的各民族签名说:“这些名字就像玛尼堆上的石头,垒起来就是遮风挡雨的墙。”

命运共同体,就是灾难来临时不分你我的手,和重生后长在一起的根。



青年之问

与时代的对话

王海旭:许多年轻人面临职业选择困惑,您如何看待“扎根基层”与“追求理想”的关系?

李璟娅:我在刚察县见过一种“高山柳”,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树干歪歪扭扭却把根扎进岩缝。基层就是理想的岩缝——它可能让你的简历不够“漂亮”,但能让你像高山柳一样,长出别人复制不了的生命力。

王海旭:您对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人有何建议?

李璟娅:先学会用脚采访。别急着要演播室的聚光灯,去草原上找被风吹灭的蜡烛,那才是真实的光源。


柔软与力量

女性媒体人的独白

王海旭:作为女性媒体人,您如何平衡职业的理性要求与情感的感性表达?

李璟娅:我们藏族姐妹常说“心要像雪山一样亮,泪要像沱沱河一样淌”。报道地震时我咬着牙保持专业,直到看见废墟里挖出的课本上写着“春天来了”,才在镜头前落泪——理性的深度,恰恰需要感性的温度来丈量。


未来展望

青海声音的世界表达

王海旭:您计划拍摄生态纪录片向世界展示青海经验,将如何用“国际表达”讲述好三江源故事?

李璟娅:避开“教科书式”解说,用藏羚羊的迁徙路线作叙事线——它们的脚步连着长江尾的上海、黄河口的山东。当国际观众看到,青海牧民为藏羚羊幼崽停下摩托车熄火的画面,会比任何数据都懂得什么是“地球生命共同体”。

王海旭:参评“金声奖”是您对过去播音主持工作的总结,是否也是给自己立下的理想的标杆?

李璟娅:奖杯会蒙尘,但牧民喊我“璟娅阿姐”的声音不会消散。我的标杆始终是——某天退休了,草原上的孩子们还能指着电视说:“这个阿姨讲过我们的故事。”



个人情怀

话筒之外的人生

王海旭:工作之余,您有哪些爱好帮助您释放压力?

李璟娅:学习唐卡绘画。颜料要一点点研磨,画一朵云可能需要三天,这种慢让我找回被新闻时效性冲走的沉淀感。

王海旭:您最敬佩的新闻前辈是谁?他/她对您产生哪些影响?

李璟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他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告诉我:好记者不是故事的讲述者,而是历史的接生婆。

王海旭:感谢您接受采访。最后,请用一句话总结您心中的“青海精神”?

李璟娅:“青海精神”是高原儿女在严酷自然与时代变革中淬炼出的生命品格——

1. 坚韧如昆仑——像湟鱼逆流而上、邮递员穿越风雪,在绝境中生生不息的顽强;

2. 赤诚似江源——如牧民捧出奶茶、巡护员冰河推车,质朴中流淌的无私大爱;

3. 共生若草甸——光伏板与牧羊鞭共舞,传统与现代在高原上达成的智慧平衡;

4. 担当比雪山——从治沙人的皲裂双手到绿电点亮万家灯火,守护家园的世代承诺。

其内核是: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以最深的扎根,绽放最灼热的光芒。

注:这一总结融合了生态守护、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青海特质,既具地域符号又含时代价值。

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绽放最接地气的光芒。扎西德勒!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