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 我的援青故事》 路 过 高 原
来源:昆仑新视听 | 作者:kunlunnews | 发布时间: 1735天前 | 9846 次浏览 | 分享到:

《心路  我的援青故事》

路 过 高 原

文/ 郇恒赛

人生就是一场路过。

我有幸用生命中三年的时光路过——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

所有的相遇,感觉都是久别重逢。我当然珍惜这次生命的遇见,在那遥远的地方。

路过高原,我试图记下一些走过的印痕。在三年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行、所悟,我所途经的风景、阅读的书籍、喜欢过的人和事。我很庆幸自己有兴趣而且有能力将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分享出去。在许多安静的夜晚,闲暇的午后,对着窗外的雪山草地,我把这些零散的思想片断剪辑串联,一遍一遍地加工、打磨、润色、修饰,任其沸腾、白热、淬火、冷却,渴望酿成一碗醇香的青稞酒,双手捧出来,献给爱我的家人、关注我的朋友、栽培我的领导,能够读到这些文字的已经重逢或终将相见的有缘人,以及我路过高原途中,走进我生命的许多奇妙邂逅。

跟高原结缘,要感恩国家对口支援西部藏区的政策,感恩沂蒙父老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感恩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晏县的领导和朋友们的包容和照顾。路过高原,让我原本平常的三年时光,变得充实而单纯、质朴而崇高,几经风霜雪雨,到什么时候都将回味无穷。

三年来,我以青海人为傲。我努力想给藏地高原带来些什么,比如一些不同的理念,或是一点有益的改变,以不辜负这段生命时光的赐予。但当我站在高原,回望从前,我的一些所谓付出与改变,跟高原赐予我的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提。在伟大的自然面前,整个人类都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

高原给了我什么?

高原给了我崇高与谦卑。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高天厚土、山宗水源的青藏高原,雄踞中国西部,博大无私,滋养万物,却从不盛气凌人。站在世界屋脊的高度,本来可以俯瞰全球,君临天下,却谦逊得不言片语,任由万物自生,如天观世。宛如圣君,冷峻高远,超凡脱俗;又若大德,护佑苍生,恩泽一切。路过高原,跟高原同行,你何来自满与骄傲?哪有不安与浮躁?在雄奇的茫茫雪山,在放眼望去的无垠草原,那振翅翱翔的雄鹰,轻轻一飞,便越过千山万水。小小的你,只有心生羡慕,只有自愧弗如。在自然面前,你当然可以努力,可以改变,可以试图控制,这是人类的生存智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建设美好、创造幸福是人类的主观能动和伟大高明之处。但这一切必须严格依着自然的客观规律,傲不可长,欲不可求,顺势而为,适可而止。如果不顾一切,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的那点小聪明就会变得可笑、微不足道又不堪一击。是的,在寻求改变的积极努力之外,对于自然,人类至少要保持谦卑,心存敬畏。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习近平同志同样反复强调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要留存一份敬畏,唯有善待自然,自然对人类的反哺才会涌泉相报,滔滔不绝。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只有回到自然才能回归家园。大自然这个神奇的疗养院,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不顾一切的冲动自大症。

高原给了我信仰与信心。

信仰是生命的支柱,是指引人生航船的灯塔。藏地的神秘高远,一颗颗纯净心灵,纯粹的信仰,无不令人神往。从翻身农奴把歌唱,到如今完善的道路交通、水电气暖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现代生活方式已经代替了刀耕火种和自给自足,远在边陲的藏族人每天都能感同身受着祖国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政通人和,安定团结,一派繁荣盛世。西宁、拉萨、乌鲁木齐……一个个西部城市群正迅速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给了藏区人民以坚定的信仰和前进的信心。

“有了共产党,翻身做主人,有了新中国,才有新生活!”藏族人对于党和国家的感恩,对中国梦的信仰同样是坚定而虔诚的。作为山东援青干部的一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每到牧户农家,都是自信满怀。

高原给了我思考与深刻。

阅读使人谦卑,思考让人深刻。三年高原生活恰恰给了四十岁的我深刻思考和大量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在寂寂的高原小城,在漫漫的春秋冬夏,工作之余我独处一隅,有书香陪伴,与思考相恋,跟“高反”抗争,于是有了更多抵抗孤独的理由,战胜寂寞的淡定,以及享受安静的坦然。寂寞是一片诗意的土壤,生长出许多动人的思想之花。只有当你独处的时候,你才是自由的。而安静是思考的沃土,减少需求,身心沉静,才能保持或扩大属于自己的自由,也才能更真切地面对自己,找到本我。有人把阅读比作一个人精神的“越狱”,是的,在阅读中,人们精神自由,恣意纵驰。除了自由,阅读还使人谦卑,让人深刻有力。一个人通过阅读可以把自己微小的人生不断放大,直至强大,又可以通过阅读把人生还原到最小,低到尘埃。阅读同时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伴随我的高原路过,无疑给了我阅历和心性的双重成长。

路过高原都是财富。在藏区会有诸多不适应,诸如高寒缺氧,语言不通,水土不服,这些都成了我一生的财富。少数民族的同事处世淡然、生活简单,他们那种简单和直接、真实和热情,还有那种谦卑与优雅、平静与知足、淡定与从容、专注与认真,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感染着你。他们努力而不竭力,进取而不执着,奋进而留有余地,因循传统而又不拒创新,这些可贵的品质我都视若珍宝,心向往之。其实不论藏地,还是沿海,有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往往不是改变,而是坚守。有一次我路过甘子河乡一片草叶茂盛、牛羊肥硕的草场,跟周边牧草枯黄、低矮的草场形成鲜明对比。顺路进去,85岁高龄的华布藏老人安静地坐在炕上,说起自家牧草丰美的草场,老人平淡地说:“草场也是有生命的,几十年了,我就养那么多牛羊,不增加,也不出租去赚钱。”

高原还给了我许多“另一个不同”。

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城市空地也并非只有建成的工厂和高楼大厦这样一种可能,但有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事情是做不完的,也不必急着做完。很多事情你原本可以放弃不做,或是留有余地。不刻意索取,不过多纠缠,不妄想,不自我沉醉,不去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不惑,不忧,不惧,原本就是人生成长的目标。路过高原,并不善酒的我居然爱上了酒。高远天地间,香冽青稞酒,感情的交融,思想的碰撞,说喝就喝,毫不含糊。一杯酒,一生情,一辈子,如此快意,人生几何!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青藏高原精神的基本内涵。当我沉浸在深刻而厚重的青藏高原,接受高原精神的灌溉滋养,我发觉自己正渐渐变得跟以往多有不同,日益丰富而单纯、友善而宽容,日益深刻而坚定、沉稳而激扬。对于心的境界,“丰富的单纯”就是最高赞语,如此看来,夫复何求?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只是井口大小不同。走的地方多了,见的人多了,你就会变得更加洒脱和包容,因为你知道了更多种可能,经历了更多种不同。惯看秋月春风,那都不是事。

萦绕在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心头的美丽金银滩,就是我办公室窗外的那片草原,雪山掩映,宁静高远。在这里,王洛宾先生留下了他的音乐、他的爱,那首传唱世界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至今仍在耳边回响。今天,我也如约来到这片多情的土地,“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歌声依然如此清亮,金银滩又是鲜花盛开。王洛宾先生说:“幸福本身就是美。痛苦中也有美,而且美得更加真实。”生命之路,坦途也好,坎坷也罢,是铺满鲜花,还是布满荆棘,接纳就是最好的旅程。当代学者周国平先生讲:世事的无常使得古来许多贤哲主张退隐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我厌恶这种哲学。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机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坠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

高原给了我什么呢?震撼,纯净,自由,洒脱,豪爽,淡然,爱与善良,还有安静与读书,思考与历练,完善与成长……一次路过,终身受益,我仿佛已是高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一棵草,一眼泉,一片雪花,一朵马莲,一株顽强生长的沙棘树……其实,我还是我,我只是路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援青经历,记录了我的一次远行,思想上的一次寻找。我想这也是在为自己的这段人生赋予意义。这段经历让我有一个思考:一个行者的观察与思考;一代人的青春理想以及它的追求和实现、求索与升华,或绚丽至极,或静默黯然,这一切或许终将归于平淡。

路过,就是有缘。有缘,才会路过。谨以此段文字,记录在那遥远的地方,记录我路过的藏地高原。

有些高度我永远无法企及,但我知道它在那里。



郇恒赛,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任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委副书记(援青),现任山东省沂水县委副书记。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