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话脱贫】 尖扎:“搬”掉脱贫深水区的“硬石头”





继续来看“深秋时节话脱贫”系列报道。10月13日,让我们顺着记者的采访脉络,感受黄南州尖扎县在绝对贫困“清零”目标临近之际,如何面对还未脱贫的10个贫困村的难题,“搬”掉脱贫深水区的“硬石头”的。


昂拉乡的德吉新村,是尖扎县脱贫路上易地搬迁的一项成果。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并不在贫困村的名单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山地,通过易地搬迁扶贫项目的实施,逐渐形成了这个由7个乡镇30个村的251户贫困户组成的新型社区。2018年10月,德吉村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黄南州尖扎县县长 旦增:这是我们尖扎县七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其中之一,我们7个乡镇的,我们浅脑山地区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乡镇和村社的,搬了七个乡镇30个村的251户(过来)。


德吉,藏语意为“幸福”。在易地搬迁之前,德吉新村的贫困群众仅靠着种地和放牧为生,是典型的“靠天吃饭”。2016年,尖扎县投资6730多万元,在德吉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修建了251套住房。拉毛卓玛是德吉新村的党支部书记,她说,搬下来的大多数贫困群众搞起了乡村旅游。


黄南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党支部书记 拉毛卓玛:政府搞了烹饪培训,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村民们慢慢的自愿报名开农家乐,现在我们有30户农家院,38户(居民)开小吃广场。


从山上搬下来的拉桑吉一家,住进德吉村后,放下牧鞭,办了一个农家乐,拿起炒勺做起了餐饮生意。以前只会做一些家常菜,现在,很多“大餐”都会做。


黄南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村民 拉桑吉:(记者:这个里面是不是羊肉手抓这道菜最受欢迎?)是,羊肉手抓、生炒羊肉,还有肉包子(受欢迎)(记者:这都是你的拿手菜?你们现在旺季人多的时候,一天准备多少桌菜?)是,一天有五、六桌。(记者:一天五、六桌,大概这个收入在多少?)3000—4000元。(记者:旺季每年基本上能延续多长时间?)从五月份开始一直到八月份。(记者:你感觉生活和原来比起来怎么样?)非常好,现在感觉到幸福。


在德吉新村,处处洋溢着忙碌而幸福的生活气息。修自来水、整理花草,村民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装扮着自己的家园。村间小道两旁,是一片210亩左右的花海景区,榆叶梅、金盏花,郁郁葱葱,缤纷摇曳。但记者一打听,这些花草要全部清理出去,明年不再做花海了。


黄南州尖扎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 才多加:(记者:长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割掉?)再过20多天,这边的气候就变冷了,现在拔除之后,明年我们打算把这一片210亩的地种藏茶,有经济效益,既有观赏性,也有经济价值。


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结合部的尖扎,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地带,黄河蜿蜒而过,形成了尖扎多样的地理环境,在尖扎滩乡的深处,还有不少偏远的纯牧业乡村。因此,易地搬迁成为尖扎县主要的脱贫攻坚方式。尖扎滩乡萨尕尼哈易地搬迁项目,搬迁安置的贫困群众最多,占全县易地搬迁贫困人口的近2/3。


黄南州尖扎县尖扎滩乡乡长 桑杰东智:这是我们尖扎滩乡的整个地图,尖扎滩乡总的面积是82万亩草场,这个岗毛村和五星村你看,离中心地带是最远的,牧民群众居住特别分散,比方说这一条沟里边,这有几户人家,这边也是几户人家,两个(村)距离将近20公里左右,这样一来各方面都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我们就集中安置,整个这个地方比较方便。


距离尖扎滩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的萨尕尼哈易地搬迁点,经过几年建设,已经形成规模。全乡四个村的330户牧民,从最偏远的山沟搬到了这里。


黄南州尖扎县尖扎滩乡五星村牧民 才让扎西:我们的房子80多平米,一家人够住,水、电都有,这比以前在山上住的土坯房好多了。现在我在乡上做水管工,一天有140块钱工资,离家也近。


2016年以来,尖扎县陆续实施了七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优先安置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像牧民才让扎西这样的贫困群众终于有机会从“穷窝”里搬出来。三年来,搬迁后的贫困群众陆续住上了新房,彻底改善了生活。


黄南州尖扎县县长 旦增:现在我们的水、电、路基础设施也好,“两不愁三保障”也好,全部都实现了,全部解决了。这两天,我们正在收集资料,要进行退出的工作,剩下的10个村,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可以说“清零”,这也就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