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推动文旅创新 带动群众小康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青绣品牌提升“八个一”工程,30万绣娘用老手艺绣出新生活,“指尖上的青绣”成为青海的新名片。这为推动文旅发展确定了方向。

在海东市互助扶贫产业园盘绣产业扶贫车间里,十几名“绣娘”正低着头认真做着盘绣。在贫困村建立的“扶贫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海东市互助县丹麻镇素卜沟村村民 席金花:最近我们的订单太多了,都在加班,年过了把我们村里的妇女带到这里上班,一起努力,(把青绣)一直传承下去。

近年来,我省各地文化旅游成为重要产业,各具特色的文旅产品不断涌现。互助县高度重视传统民间刺绣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打造提升“青绣”品牌,青绣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相融互动,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海东市互助县文体旅游局绣文化办公室主任 哈承清:今年我们会成立一个集“供、产、研、学、游”为一体的青绣产业基地,壮大青绣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绣娘从事青绣制作,把青绣打造成青海旅游业的金名片。

在黄南州同仁县曲库乎乡,厚重的文化气息下涌现出众多的唐卡画师。有着23年“画龄”的尕藏才让和徒弟仁青大胆创新,将传统唐卡绘画技艺和历史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文化创新的新路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规划,让他们对发展、传承、保护唐卡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黄南州同仁县唐卡画师  尕藏才让: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融合进度,深度挖掘热贡艺术的文化底蕴,开发更多新的文旅产品,让热贡艺术走出去。

这两天,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镇民俗文化展览馆又迎来了一批游客。

游客 康存福:仔细看,每一件物品都充满了智慧。

海西州乌兰县依托别具特色的农垦、德都蒙古等文化,打造莫河历史陈列馆、希里沟镇民俗文化展览馆,如今,这些饱含乡土气息的小展览馆已成为省内外游客了解青海西部地区农耕文明、历史沿革、地方风俗的重要窗口。

海西州乌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许有福:将这些文化产品串起来,让文化产品在促进农牧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致富奔小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