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尕斯库勒】油田颂歌

“辽阔的戈壁滩望不到边,云彩里悬挂着昆仑山,镶着银边的尕斯库勒湖啊,湖水中映着宝蓝的天…”在诗人李季1955年创作的《柴达木小唱》里,勾勒出了尕斯库勒油田的美好前景。42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青海石油人奋战在尕斯库勒,唱响了不平凡的油田颂歌。

在采油工人孙静的漫画里,有关尕斯库勒油田最早起点开始的瞬间,总是体现着一代人的石油精神。这个起点就是油砂山露头,它承载着青海石油人满满的集体记忆。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采油工人 孙静: 1947年//周宗俊就带人爬上了崖头,用地质锤敲打下了许多黑色的小石块,把它们垒在了一起,底下垫上红柳枝点火,火苗蹿了有两米之高,周宗俊队长看到此情此景欣喜若狂,便大笔一挥取名为油砂山。

尕斯库勒,是一个镶着银边的湖,这里原本荒无人烟,一片寂静。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地震队在附近发现了油田的构造。1977年,在这块构造上钻探的“跃参1井”喷油,从此尕斯库勒成为柴达木石油开发的大前沿。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宣传干事 冯洁:“这个呢,就是我们青海油田的另外一个精神标志跃参1井,跃参1井的发现,就代表着我们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藏尕斯库勒油藏的发现。”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党委书记 吴昌吉:“尕斯油田的发现是伴随着跃参1井的这口井的发现而诞生的,形成了我们柴达木盆地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柴达木石油精神是和我们中国石油的,中国石油精神,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是一脉相传的。”

在戈壁荒漠,精神被赋予更重要的内涵。“越是艰苦,越要奋斗奉献,越要创造价值。”在当时,凭借这样一种精神,青海石油人不断开启了一个又一个辉煌。1991年12月23日,因尕斯库勒油田百万吨的产能,青海油田正式跨入全国百万吨油田行列。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党委书记 吴昌吉:“对我们油田来说,尕斯油田就是压舱石,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尕斯油田稳,我们青海油油田原油产量就能够稳,我们的青海油田就能够兴旺发达。”

自1991年以来,尕斯库勒油田持续保持了24年百万吨的稳产历史,但从2015年起,油田产量开始递减。之后的几年里,油田人冒酷暑、斗严寒,常年奋战在重上百万吨的主战场上。

井台现场:现在这个钻时怎么这么慢了?这个钻时不对呀!

这口井已经作业12天了,井深已达2500米,就在即将完钻交付之际,却出现了一些小状况。

井台现场:这样子你把钻压慢慢压倒6吨,然后慢慢压到半8吨,我看看泵压的变化,如果泵压都没有变化的话,说明咱们这个螺杆可能已经动力不足了。

在油田,石油勘探和钻井作业被称为前期最苦的一项工作。无论四季交替还是刮风下雨,钻井平台转盘一启动就不能停下来,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作业。

中国石油西部钻探青海钻井公司40520钻井队书记 周坤:转盘一停,我们的施工环节就要全都断链子了,而且转盘一旦停下容易造成井下事故,等等复杂地形的发生情况,只要转盘一停顿,所有人员都是24小时在岗工作。

为了重上百万吨,这个冬季,尕斯库勒采油一线24小时在忙碌,在研发的大后方,科研人员也奋战在岗位上,调取岩心资料,分析三维地图,呼应前方的建设。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开发地质研究所所长 舒威:通过我们这个岩芯的观察的话,整个看到我们这个岩芯的水洗程度非常高,证明我们现在目前的注水效果比较好,下一步的话我们可能就是要加强我们这个注水做得更精细。

坚守和奉献,来源于精神动力,也来源于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行动自觉。在尕斯库勒油田,不少油一代已经退休,一批批油二代、油三代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接续奋斗在采油的最前线。

青海油田采油 熊梓丞:我叫熊梓丞,是一名油二代。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采油工 张莹:我的父母和爷爷都在青海油田工作。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采油工 孙静:我父母都从事着石油勘探的工作。我的祖籍是安徽,石油的发展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努力下去的。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钻井监督 何德龙:我相信我们青海油田的明天会变得更加美好。

油二代、油三代充满着青春和活力,在他们身上,流淌着老一代石油人的精神,传承着艰苦奋斗的基因。在重上百万吨的征程中,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中,这一代石油人正在追逐青海石油的新梦想。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党委书记 吴昌吉:在我们这个重上百万吨的过程当中,离目标越近,可以说是我们越是要保持定力,保持我们的这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现在我们为石油而战的使命上,年产百万吨的这些使命,为祖国献石油的这种使命使命感担当感,也是越来越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