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尕斯库勒】油人芳华

戈壁的黄、天空的蓝,是尕斯库勒油田最基本的两种底色,而采油工人身上明艳的红色工服,在这“黄”与“蓝”之间成为“灵动”的一抹亮色。

这些常年奋战在石油勘探、石油开采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用智慧、用双手描绘出一幅幅精彩的石油画卷 ,谱写着一名名石油人的精彩芳华。

1125青海油田尕斯库勒联合站站长 候子志:尕斯联合站作为一级防火单位对大家做一下安全提示。

0941史昆:后来到石油大学之后跟大庆的专家交流,结果发现有这么一个创业方法大赛。

伴随着第一缕阳光,尕斯库勒联合站站长侯子志、技能专家史昆、宣传干事冯洁,和其他采油工人一样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联合站是原油集输和处理的中枢,被看作是采油作业区的心脏。尕斯库勒联合站是青海油田最大的联合站,候子志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7年,见证了每一滴原油汇集成油流,经过集中处理,输送到下游产业链的过程。

1155青海油田尕斯库勒联合站站长 候子志:各个采油作业区采出的液,进入到我这个站,进行原油脱水脱气。最终脱出合格的原油,我的要求是含水在0.8%以内。(记者:昨天的量是一个什么量)昨天是3570吨原油的量。基本上是个正常的量,由于整个集输系统的运行还是比较平稳的。

在联合站,运行着各种油气水的分离装置,主要处理汇集起来的原油和伴生的水、气。

青海油田尕斯库勒联合站站长 候子志:前面是咱们的三相分离器,分离三种物质,一种是咱们最主要的原油,另外一种是污水,第三种就是伴生气。我们这的水是100%回收,没有一滴水进行外排。

还起着一台往外转着的吧,现在起了几台,好,知道了,漏的点是在北区的干线上呗。

海拔2900米,气温零下17度,尕斯库勒的冬天异常清冷。为确保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每年冬季,联合站集输班的工人都要进行管线的保温工作。

1180青海油田尕斯库勒联合站集输班班长 储志强:大风一刮它就会吹散,现在在外面加固这个铁皮,入冬前这些所有的管线都要做。40度以下这个油基本上就要凝。

0944史昆:这些模型当时我们都是自己画自个打的,就咱们那个3d打印机厂里配完之后。

史昆,现在是尕斯库勒油田的一位技能专家。前不久,他带领团队参加了青海省创新技能大赛,抱回两块奖牌。

0941青海油田采油一厂技能专家史昆:因为我们当时是穿着工装去的,他们说这支队伍以前还没见过这支队伍,这种精神和确实在理论的这种掌握的方法还是比较好的,我们最后拿了青海省的两个二等奖。

从采油“小白”到全国技术能手,从基层班组长成长为全国劳模,24年来,史昆不断学习岗位技能,推进采油一线的小改革、小创新,获得“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的称号。2014年4月,他的工作室被命名为“史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这个冬季,史昆带领他的团队主攻采油井的注水阀门的更换,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0960青海油田采油一厂技能专家   史昆:这是我们注水的一个高压平衡器,这个阀的工作压力,它平时在20多兆帕,这就是水刺坏的刺坏以后,只需要换这个芯子就可以了,换这个芯子比换整个闸门的成本要低很多。

在史昆的带动下,工作室的创新团队得以快速成长,参与者从原来的11人,增加到77人,骨干成员分布在各基层单位的生产一线,他们既是技师,又是一线技术工人,既能自己创新,又能带动更多的职工参与到技术创新的队伍中来。

1025青海油田采油一厂技能专家  史昆:我的愿望呢,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走入我们的青海油田来,走进我们的尕斯库勒,让我们的尕斯库勒能永葆活力,能长期的稳产高产。

尕斯库勒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属于干旱大陆性气候,晴天多,雨雪天少。冯洁是采油一厂的一名宣传干事。每天,她总是奔波在采油一线,用相机和摄像机,真实记录鲜活的场面,每一幅照片就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眼前的这些照片,是有关今年年初油田开展春检大会战的场景。

1514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宣传干事 冯洁:照片当中的这个人就是躬着身体的这个人,他叫高强,是我们基建项目中心的一个主管,为了这个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工,他在现场已经有,据我当时拍到这张照片为止,他已经在现场有48个小时都没有睡觉了。

1515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宣传干事 冯洁:在我这5年的拍摄工作过程当中,我也确实记录到了石油人的青春,汗水,奉献、活力。

在茫茫戈壁,昆仑山下,尕斯库勒成为青海石油人展示才华、奉献青春的舞台。在这里,每一位采油工人都是一颗螺丝钉,他们坚守丹山、让井架布满戈壁大漠,点亮了青春与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