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产城融合 发展柴达木城镇群

继续来看“读城记|新型城镇化发展调研行”系列报道,今天节目的关键词是“聚”。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地域广阔,资源富集,形成了由产业推进的小城镇群。如何“聚人气”、“聚产业”?海西州结合产城融合,积极谋划柴达木城镇群的发展方向。

宽阔整洁的街道,修整一新的建筑,昂然挺立的白杨树,这是海西州大柴旦镇,一座荒漠上建起的城市。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今,大柴旦镇既有城镇的“颜值”,还有城镇的“幸福感”。

海西州大柴旦行委文化站站长 冯黎明:我们建了一个文化馆,基本上解决了柴旦整个广大职工群众的娱乐。在室内的羽毛球乒乓球书画展这些电影展都有。

大柴旦,蒙古语意为“大盐湖”,是柴达木盆地的“北大门”,这里是柴达木资源开发起步最早的地方,一度是柴达木盆地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1992年,大柴旦设立工委和行委,为海西州委、州政府的县级派出机构。现在的大柴旦以“宜居宜业”工业小镇的建设目标,以产城融合,“强短板、聚人气”,以景城融合,打造翡翠湖等特色旅游景区。

海西州大柴旦工委副书记 行委主任 孙刚:我们重点是打造这个产业产城融合,就是把我们辖区内目前所有的企业和将要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办公的后勤保障基地,再一个我们要深入的挖掘我们老柴达木精神所带来的一些红色记忆,//在这一方面下好功夫,更好地把我们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好。

在离大柴旦二百多公里的德令哈,称为“金色的世界”。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

海西州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局长 赵光林:这个地方现在缺点就是人口聚集方面可能要欠缺一些,因为我们单纯的离市区比较近,人口的话,就是上下班的话都是在市区和园区之间来回流动。

德令哈1988年建市,是一座“年龄”只有31岁的年轻城市,是海西州的州府所在地。这座城市依托柴达木工业崛起,以巴音河的“水”和柏树山的“绿”两条主线,努力探寻城市发展的特色路径。城市“颜值”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不断拓展,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2017年,德令哈市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建设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 林慧珍:作为第三代柴达木人,我真的是见证了我们德令哈市的很大的这些变化,我们平常周末放假了,可以带孩子上白树山拍拍风景,//来旅游的游客都说都说你们生活在德令哈小镇真幸福。

德令哈市区西行20多公里的国道一侧,是柯鲁柯镇。街道两旁,青砖、木门、红木窗的仿旧建筑整齐排列,供销社、粮站等店面,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建国初的农垦时期。柯鲁柯镇挖掘自身特色,浓缩柴达木农垦文化,建设风情小镇。根据这里村与村之间距离比较远的特点,小镇承担面向各个村落的辐射功能,发展农村电商等多项业务。

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莲湖村三社村民 赵德才:这个应该说是按照现在的这种趋势,应该符合谁都得晚上从网上买东西,尤其是运送的快一点,这样的话,大家逛超市的时间就可以在家买上。在城里和这样也是一样的,方便差不多。

为实现线上线下同时“售卖”农副产品的目标,柯鲁柯镇精准扶贫服务中心把群众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放到这里或者挂到网上,拓宽特色农产品交易渠道。

德令哈市柯鲁柯镇精准扶贫服务中心主任 徐海青:这边的商品的话,主要是由我们镇上各村的农产品一个集中的手机加工,然后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就是打开销路,为老百姓增加收益。//也是我们农村向城市转变的一个过程。

德令哈是一座工业城市,与工业产业相关的人口占了很大比例。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德令哈努力在产城融合,产业连片,以产兴城上下功夫,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

德令哈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兼总工 樊百花: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一下整个我们的七十五平方公里分为三个片区,主要一区这一块主要是完全融到产城融合这一块里面,//整个我们的园区就是我们的三个片区和城市和城市整个融合起来,达到一个产城融合的效果。

城镇人口聚集效应较弱,一直是海西州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如何考虑各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向乡镇所在地、产业发展集聚区集中,提高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海西州打造柴达木城镇群的一个探索方向。

海西州副州长 栾风江:主要是想一是点与点之间的错位发展,互补互通方面下移,在今后能有一个主打的突出口,那么在这个产与业的这种呼应关系上,能有一种新的这种模式//还是要出台一些更优惠的政策,或者是加快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实施,加快产业的建设,以产兴业,以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