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的脑山地区披上了一层银装,放晴的暖阳洒在西宁市湟中县山坳里的金跃村。
1月14日一大早,村民开始打扫村子卫生,火热劳动场面让寂静的村子顿时热闹起来。
金跃村人多地少,加之交通不便,全村人均收入仅3400元,成为垃圾多、闲散人员多、残疾人员多、危旧住房多、贫困人口多、矛盾是非多的典型“六多贫困村”。
“山上光秃秃,沟里干巴巴,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金跃村村委会主任冶存英说:“村里人均1.2亩旱地,亩产小麦不到150公斤,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
来自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的扶贫干部看到村里的状况后,一家一户走访,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制定了“一户一策”脱贫规划和实施方案,为困难群众盖房子,给残疾人治病,实施养殖产业……解决了一件件困扰村民的事情。
“春节到了,你家还有啥需要帮助的?”越过一个小山坡,贾乃林走进了安国民宽敞明亮的新家。
“今年3月份,我家的母牛又要生一头小牛犊,奶牛已发展到5头,加上卖牛奶和国家的补助,生活越来越好了。”安国民握着贾乃林的手乐呵呵地说。
安国民一家4口中有2个残疾人。3年前,他家的危房随时都有可能坍塌的危险,2个孩子面临高考,生活异常艰难。如今在铁路扶贫工作队的资助下,他家盖起了4间新瓦房。今年2个孩子即将大学毕业,已提前签约国家电网,安国民也在村子里做了保洁员,年收入1万多元,生活改善巨大。
2016年以来,铁路扶贫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投入66.96万元,为31户贫困家庭购买85头奶牛和肉牛、 128只育肥羊,购置农用三轮拖拉机……村民养殖产业收益达74万元。
一个个扶贫项目的实施让村庄变了模样。
处于山坳里的金跃村交通极其不便,从金跃村横穿而过的唯一的公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村民们苦不堪言。畅通的道路,寄托着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经扶贫工作队“打报告”“找娘家”,通过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和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共同努力,一条3公里长的柏油马路通到村民家门口,极大便利了沿途3个村庄人们的出行。
说起这两年村里的变化,今年41岁的冶存英深有感触:“没有铁路扶贫帮助,就没有我们金跃村的今天。”
“村子以前从未集体搞过卫生,村道上和农户门前到处晒满牛羊粪,臭气熏天。”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驻村干部贾乃林说。工作队驻村后,在全村建立了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每日监督检查,利用村集体经济设置村级保洁公益性岗位,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80.9万元,实施危旧房改造44户,全村达到安全住房条件。新建了村级文化健身广场,完成了河道治理、村庄道路硬化、饮用水进院到户、电网升级改造、路灯安装等一系列暖心工程。
扶贫在悄然改变着村子的模样,更树立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我用积分兑换一个蒸锅,他兑换一桶洗衣液。金跃村励志爱心超市里物品琳琅满目,兑换积分的村民热情高涨,大家都在把自己的劳动积分兑换成心仪的家庭用品。
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扶贫工作队创建了金跃村励志爱心超市,根据村民参与村级公益事务和生产生活表现形成积分,按照积分制度兑换物品,引导贫困群众养成讲卫生、讲道德、重参与的良好习惯。
“用编织的手工艺品,这个月卖了500多元,我也可以靠技术赚钱了。”新装修的瓦房内温暖如春, 41岁的马德花正在忙着编织抽纸盒。谈到创业收获时她非常兴奋。驻村扶贫干部协调联系铁路部门,对村里的土豆、菜籽油等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实施对点消费扶贫,村民再也不为销路发愁了。
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掌握一技之长。驻村扶贫干部实施精准扶贫和文化扶贫,开展了3次文化入村进校园活动,与村委会联合举办手工编制和烹饪技能培训班,80名村民参加了培训并从此获益。 7 名优秀人员还参加了青海省“青绣”手工产业技能培训,金跃村脱贫致富拓展了新路径。
“我们村以前从未搞过集体文娱活动,扶贫工作队驻村后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篮球比赛,邻里关系开始变得融洽了。”冶存英高兴地说,扶贫干部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村民思想观念逐步发生了改变。
扶贫干部分批次组织党员、贫困户和群众代表参观青海省科技馆、西路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联合举办的“普法宣传”主题扶贫日活动,“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文明家庭”“致富能手”等先进模范评选活动已深入人心。
村民视野开阔了,创业致富的信心增强了。金跃村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贫困人口“清零”。如今的金跃村旧貌换新颜,呈现出勃勃生机,村民正在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和文明示范村建设,共享脱贫发展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