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树市隆宝镇,有一座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原江南县政府旧址,玉树4·14大地震后旧址重建。如今这里已成为省内一所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院内的35孔窑洞记录下的优良传统也成为“初心”的见证。
记者 董亚洁:在这个红色教育基地里面,一共有35间窑洞,而这35间窑洞呢,其中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旧址情景还原,在4·14地震中发挥强大生命力,以及地震科普知识的三个展厅。每天,都会有许多人来这里学习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
讲解员 桑旦卓玛:这个模型展示的是刚开始从延安过来的时候,这些干部一直是在帐篷里办公和生活的这样一个场景,因为当时生活比较艰苦……
这间展厅所展示的是江南县组建初期,工作人员从住帐篷到住窑洞的变迁过程。时任江南县委书记的李钧益带领干部职工及牧民群众,发扬“延安精神”,就地取材、依山而建这些集办公、生活于一体的35孔“延安窑洞”,历时三年建成。
在“414”地震中,玉树原江南县遗址毁于一旦。省委省政府将其列入玉树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在原址上进行重建。新建的“延安窑洞”按照“修旧如旧”和“基本原貌吻合”的原则设计,并利用江南县宝贵的遗址和所蕴含的延安精神,将其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玉树州玉树市隆宝镇中心寄宿小学教师 陈林达杰:我们经常带大家到这里来参观和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当初做老师的初心为社会培养人才,让我们的学生能更深一步地学习到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把这些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展馆内,一张张旧桌椅,一叠叠发黄的纸张,展示着老一辈工作者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工作生活作风和光荣传统。江南县的“延安窑洞”不是黄土高原窑洞外貌的简单复制,而是把黄土高原古建筑文化与当地实际结合的一种创新,更是“延安精神”在青藏高原的生动实践。
玉树州玉树市隆宝镇镇长 曹强:学以致用,能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样一个理念落实到实处,学习我们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