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 新型城镇化发展调研行】融入“北兰南渝”且看黄南“融”发展
来源:青海长云网 | 作者:昆小仑 | 发布时间: 2019-12-16 | 1328 次浏览 | 分享到:

继续来看“读城记|新型城镇化发展调研行”系列报道,今天节目的关键词是“融”。地处黄河南岸的黄南州,属于一个“南北不靠”的地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找准定位,紧抓机遇,提出城乡统筹的“121”思路,黄南州迈开了内部“融合互补”,外部“融入发展”的“双融”发展之路。

夜幕下,黄南州州府所在地隆务镇一片灯光璀璨,灯带勾勒出地标建筑的轮廓。这条30多米宽的路名为青年大道,是当地的交通主干道。大到街道公共设施,小到路灯亮灭时间的调节,城管部门对这条路的管理做足了“绣花”功夫。

黄南州同仁县城管局局长王生英:我们15天左右调一次路灯,因为太阳日落日出不一样。主要考虑的是人的出行,学生在上学,学生放学,老人孩子都要出门,主要在人性化上进行考虑。

“精细管理+精细谋篇”,黄南州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综合良方,提炼出了“121”的思路。

黄南州住建局局长 阚广宏:首先是充分利用西宁到成都高速铁路这个大背景建设一条绿色产业经济带,二就是主要利用隆务河和黄河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背景下,到北部同仁、尖扎山水密集(地),为核心的城镇经济发展区,还有南部泽库、河南高原有机畜牧业为特点的城镇经济发展区。一个中心就是指的是我们同仁即将撤县建市,打造为北移兰西城市群,南融成渝城市群,通甘连川,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区域中心城市,这就是简称为“一带两区一中心”的“121”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有了“121”城镇化发展思路,那接下来如何让思路落地见效,进而打通城镇化发展的“任督二脉”?黄南州在中心城镇隆务镇开辟了一个城北新区,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原则,投资6.2亿元,建成供水管网36.1公里,排水管网93.6公里,为新老城区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南州同仁县城北新区地下管廊项目负责人 任敏:这个管廊修好以后,为城市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所有的管线入地,主要是为了以后一个检修的方便。也为以后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美化空间。

地下打基础,地上拉“骨架”,这“骨架”拉出了同仁县撤县设市的未来。一些比如黄南州图书馆、群艺馆、科技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文化产业项目正在立项或上马。

黄南州住建局局长 阚广宏: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同仁县撤县设市。补短板,强弱项是在老城区无法弥补的前提下,我们开辟这个新区建设,可以说是更高起点的。

同仁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是我省唯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结合城镇化发展,同仁县提出了“围绕一条街,绕出一个圈,跳出这个圈,修建缓冲区,开辟新城区”的名城保护和建设方案。

黄南州同仁县政府副县长王旭龄:同仁应该是青藏高原的一个文化旅游和古老传统,这么一个富集地来发展。这个城市的底蕴在哪里,城市的底蕴在于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文脉,通过文脉来带动城镇的发展。

保住城市的底蕴、文脉,带动城镇化发展。在“人人是画师,家家有画院”的唐卡小镇,这样的理念处处体现。

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主任 乔得林:前店后院”的这种形式,游客到这来了以后随便到哪个家里进去看的话,就能看到热贡艺术。(这种)人口相对集中的时候是对城镇化建设是有好处的,当然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人口的集中也是素质的提高,也是一种再加上城市设施配套建设建设。

从“南北不靠”到融入“北兰南渝”,黄南州发挥后发优势,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注重城镇特色风貌打造,提升城镇发展“颜值”。

黄南州住建局局长阚广宏:我们黄南州还要集结合兰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黄南州的新型城市化必须站立起来,环顾四周,寻找机遇,寻找合作,加快发展我们黄南州的新型城镇化。

站起来发展,建设立体新黄南。未来,黄南州还将保障群众“住有所居”,对内对外“融合互补”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

黄南州副州长陈昌正:我们的城镇化发展必须要融入兰西城市群的发展,如东部城市群的发展,这样的话,我们的城镇化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我们城镇跟周边地区联通的基础设施条件,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对居民的吸引力,实施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