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脱贫攻坚(青海篇)
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青海省残联 | 作者:kunlunnews | 发布时间: 2021-01-05 | 6954 次浏览 | 分享到:

脱贫攻坚(青海篇)


“决战脱贫 共奔小康”微视频展播

2020年,中国残联在全国残联系统开展了主题为“ ‘决战脱贫 共奔小康’——残疾人脱贫纪实”的微视频征集活动,近日,中国残联融媒体平台对征集的微视频进行展播。


青海省残联选送的微视频《融合发展
助残帮扶》

融合发展 助残帮扶

多杰本的公司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镇国道214线以北,主要开展汽车维修、钣金喷漆、配件销售、洗车等业务。凭着过硬的服务技术和良好的信誉,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积极响应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实现共同富裕让残疾人安居乐业,他在扶贫帮扶中采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法,在扩建硬件设施的同时,鼓励本地的贫困残疾人参加技能培训学得一技之长,以先培训后上岗的方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和融合发展。用心工作,付出努力,完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赢得未来。

为推动助残脱贫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多杰本在海南州和兴海县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支持下,将原来的维修站注册为兴海县兰桑残疾人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33名,其中安置低收入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及重度残疾人亲属20名。2020年建档立卡的6名贫困残疾人已全部实现脱贫,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多杰本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员工们要诚信为本、工作不分大小都要认真细致地对待,渐渐地这种敬业精神赢得了所有客户的一致好评,也为公司树立了相当高的名气。

多杰本在他助残脱贫的路子上尝试融合共享发展、大胆创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自己通往梦想之路上,也为残疾人照亮了一束光,增强了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正能量。
   


 
这里提前一年实现“清零”
 幸福格桑花绽放青藏高原    

在广阔的青藏高原之上,冬日的寒风吹过终年积雪的山头,给居住在青海湖四周的居民带来一阵阵凉意,然而脱贫攻坚的脚步坚定又温暖地大踏步进入这片土地,为这个严冬带来了暖人心窝的火炉。

2016年以来,青海残联始终聚焦残疾人脱贫攻坚战,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大力开展精准脱贫工作,认真履行行业脱贫职责,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全省22489户、36835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顺利实现绝对贫困清零,取得了历史性、决定性成就。

然而消除绝对贫困只是第一步,随之而来的是即将步入后脱贫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增强残疾人防贫解困能力、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未来必须思考和应对的一项重大课题、重要任务和重磅挑战。

以康复扶贫托起民生蓝天

近年来,青海省把残疾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补针点睛工作作为核心内容,制定了残疾人脱贫攻坚补针点睛”5个方面重点任务指标,安排推进全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

由于受身体障碍、劳动能力弱、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响,贫困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而残疾人康复是满足残疾人基本医疗卫生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为此,青海省协调中国残联和省财政厅先后拨付残疾人康复资金共4070.4万元,对线上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所需救助资金通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费渠道予以保障。

同时,还按照省残联四大一深入活动安排,举办了人员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培训班暨首届残疾儿童康复技能竞赛,共培训人员141名,17支代表队51名队员参加了比赛。通过对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给予资金支持和技能比赛,以多种方式调动残疾儿童的康复积极性,不仅为残疾儿童解决了实际康复需求,还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新的希望与未来。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省共为50664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康复服务率高达93%,为3444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为22493名残疾人提供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率95%,圆满完成了年度民生实事任务和目标责任制任务。

在康复扶贫之外,青海省还制定了《青海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这三年里,累计争取、整合、投入资金3.70509亿元,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集中托养和适配辅助器具工作,保障了困难残疾人的相关需求。

为了让残疾人的生活像普通人一样便捷,给予残疾人生活以尊严保障,青海省在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方面,累计投入资金3924.6万元,改造户数8804余户;在适配辅助器具方面,累计投入资金0.26亿元,对3968名肢体残疾矫治患者进行了筛查,有749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接受了矫治手术,为83577名残疾人提供了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此外,残疾人在个性化社区生活方面的服务也存在重大需求缺口,这是残疾人生活得以幸福、安康、愉快的重要举措。因此,青海省先后争取资金3.09027亿元,为251978名残疾人提供了集中托养、日间照料、邻里互助和居家安养等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符合需求的托养照护服务。其中,对16-59周岁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投入918万元,为西宁市、海东市的2000余名残疾人提供寄宿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服务等不同形式的托养照护服务;并为全省8市州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753名残疾人投入300万元提供托养照护服务,这极大改善了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

从康复扶贫到托养、无障碍改造和适配辅助器具服务的三年计划,青海省为残疾人脱贫下苦本、卖苦力,为残疾人的幸福生活不断努力,逐渐为他们的家园托起一片蓝天。

以东西部协作实现共同富裕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贫困残疾人作为脱贫攻坚战中的重点人群,通过东西部协作可以为残疾人脱贫注入新鲜血液。

据了解,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分别与江苏、上海、天津等省市对口帮扶地区残联建立了联系,并开展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协作帮扶工作。多年来,各帮扶地区累计为青海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帮扶资金2889万元,残疾人辅助器具、生活用品、特殊教育教具、用于发展生产的羊羔等物资万余件。

例如青海省海东市与江苏省无锡市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无锡市政府通过不断捐赠资金和物料为海东市的康乐残疾人托养院提供帮扶,康乐残疾人托养院利用所收赠款对托养院进行了修建花园和残疾人农疗站,并购置了文化用品和进行功能场地改扩建项目,让这里的残疾人得以进行康复训练、文化娱乐、培训指导以及简单的劳动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

此外,西宁市还与南京市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为更好提高市残联开展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的业务水平,西宁市派遣组织工作人员及残疾人专职委员24名,赴南京市残联针对残疾人托养、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同时,南京市政府也为大通县建档立卡贫困肢体残疾人捐赠了轮椅100辆,安排了7名残疾人家庭学生赴江苏企业带薪顶岗实习。

此外,西宁市还与南京市在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帮扶残疾人提升就业技能方面进行了对接。据了解,南京市扶贫协作对口帮扶教育资金700万元,整合于湟中县职业教育多巴新校区三期创业实训楼建设项目中,实施残疾人培训实训中心建设项目,投资土建工程544.945万元,投资木雕、唐卡、针灸、推拿等实训室设备155.055万元。该项目已于20205月完成所需设备购置、安装、测试及培训教室布置等工作。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之下,西宁市的贫困残疾人逐渐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培育了多样的就业技能,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

记者从青海省残联了解到,未来青海省还将与对口帮扶地区建立长效联系机制,与援助地区结对子、认亲帮扶,为今后本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脱贫不脱钩。同时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对协作成果进行宣传,讲好扶贫协作故事,凝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力量。  







温暖的托养新家园

东西帮扶筑牢共同的家

在青藏高原的环境严峻之地,贫困残疾人的脱贫攻坚工作正给这片土地带来阵阵温暖。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古城村的康乐残疾人托养院在雾气朦胧中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住在这里的贫困残疾人纷纷去向不同的疗养康复项目,闲暇时在棋牌室休闲娱乐,一天又一天,时光飞逝,转眼已三年时光。

康乐残疾人托养院院长姚正新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托养院以‘托养一个残疾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为办院宗旨,通过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努力为残疾人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据了解,康乐残疾人托养院是于20161210日在平安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非营利性社会福利机构,是为残疾人家庭摆脱困境、提高生活质量,集残疾人养护、康复、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开放型服务机构,是“十三五”期间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民心工程之一,也是平安区唯一的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

用爱温暖新家园

出生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古城村普通农民家庭的姚正新一直梦想着能给贫困残疾人一个温暖的家,20165月开始,姚正新自筹资金在自家宅基地上开始投建起残疾人托养院。

从报批立项到规划选址,从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姚正新和妻子李雪燕在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对于一对收入微薄的普通农民夫妇来说,要筹建如此规模的建筑困难重重,为了残疾人托养机构的顺利建设,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姚正新夫妇想办法东筹西借,四下赊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努力托养院终于建成——20183月康乐残疾人托养院正式开办。“虽负债累累,但看到托养院能正式启动运行,看到一个个残疾朋友能安逸地生活,我们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姚正新说道。

据了解,康乐托养院建成后开始吸纳当地残疾人,托养院收养的26名重度残疾人,他们的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凡事都需要有人操心,姚正新和妻子为了让每一位残疾人都干净、舒适地生活,承包了残疾人所有生活起居的照料工作,一日三餐、衣食起居,每一样都悉心照料。

34岁的汪磊在托养院建成之初便入住了,作为一名脑瘫残疾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入住托养院的3年时间里,他是托养院重点照护对象,吃饭、穿衣、洗头、洗脸、刷牙,每一样日常工作都由姚正新亲力亲为。

汪磊可能感受到了姚正新对他的付出,一次姚正新正给他洗头之时,汪磊突然亲切地称呼他为“好爸爸”。听到这声呼唤的姚正新感动不已,他说:“或许爸爸这个称谓是汪磊心中最崇高、最敬意的称呼,但我对汪磊说不要叫我爸爸,我比你大5岁,以后你就叫我哥哥,我们是最好的兄弟。看到汪磊真诚的笑脸,哪怕付出再多我都无怨无悔。”

在照顾残疾人的日常起居之外,托养院还设立了股四头肌训练椅、多功能训练器、助行器、平衡功能训练系统、轮椅、颈牵扭腰按摩器、安全扶手等十余种康复器材,不断让残疾人通过训练走向康复之路,此外还有阅览室、棋牌室、理疗室及洗衣房、餐厅、公共浴室等基本配套服务设施,用于满足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娱乐需求。

据了解,目前共托养全区残疾人26人,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21人,三级智力残疾人5人。在这26人中,有建档立卡户9人,五保户3人,低保对象5人。

助残脱贫不止靠爱和温暖的力量,东西部帮扶和管理制度才能为残疾人共同的家筑牢底座。

托养院正式启动以来,青海省政府及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不断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和爱心慰问捐赠,其中根据东西部扶贫协作年度计划,无锡市惠山区残联对口帮扶海东市平安区残联,持续带来了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0196月无锡市惠山区残联曾来到康乐残疾人托养院,举行惠山区残联援建平安区康乐残疾人之家揭牌和捐赠活动,惠山区残联捐赠现金10万元以及价值1.3万元的豆芽机一台。此后,康乐残疾人之家将资金用于修整300多平方米的水泥地坪,修建了两个花园和残疾人农疗站,并购置了文化用品和功能场地改扩建项目。由此,这里的残疾人可以进行康复训练、文化娱乐、培训指导以及简单的劳动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

此后,无锡市泰州商会还捐赠了现金2万元用于爱心助残,康乐托养院将这笔款项用于冬季采购煤炭供暖,让托养院的院民温暖过冬;平安区政府的无锡工作组还于去年为康乐残疾人托养院拨付运行经费5万元。

据了解,无锡工作组的捐赠将用于为托养院每个宿舍配备衣柜、鞋柜、床头护贴、热水器等设备。姚正新认为,该项目的实施提升了托养院整体的基础环境设施,为托养院的每一位残疾人提供了更好的、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

来自东西部扶贫项目的资金援助不断为托养院提供着生活设施、娱乐设施的保障,而姚正新也在通过不断努力,为托养院设立制度规范,从更为坚实的角度防止返贫。

据姚正新介绍,托养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为残疾人生活兜底保障。在生活方面,托养院制定了每天的用餐菜单,尽可能保证残疾人能够按时、合理正常用餐,使他们营养均衡,同时对残疾人的托养卫生条件、娱乐活动、康复锻炼等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要求和管理办法,如与残疾人签订托养协议,按时进行大扫除,残疾人的一帮一服务,残疾人按时洗澡、理发、打扫宿舍,定期进行打非洲鼓、唱“花儿”、扭秧歌等文化娱乐活动。

“我们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真心付出,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让残疾人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姚正新说。

据了解,2019年托养院有劳动能力的9名残疾人,通过区就业培训制作丧葬品、生豆芽、农疗站蔬菜种植、手工贴画实现了就业。同时还请专业老师培训了非洲鼓,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非洲鼓乐队来丰富残疾人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东西部帮扶的资金支持和规范的制度管理,康乐托养院打造了残疾人脱贫的优秀标杆,不仅用爱为残疾人建立起一个精神家园,更是通过制度保障兜底了残疾人的未来。
   



点 看 5G  “
 码” 上 办 理




广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