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赋予灵魂的民间工艺-挂面
来源: | 作者:平安驛 | 发布时间: 2019-10-28 | 4726 次浏览 | 分享到:
平安驛挂面坊使用的原材料是陕西省咸阳市出产的冬小麦,磨坊加工成面粉,配给挂面坊。据董可妮介绍,河湟地区种植的小麦是春小麦,面筋度低于陕西省出产的冬小麦,只有冬小麦挂的挂面才具有延展性和均匀度。



      2018年8月,平安驛赴陕西礼泉县袁家村招商。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在挂面经济为主导的模式推动下,几乎是家家会做挂面,户户有作坊;礼泉县挂面作坊经营主要依靠口碑相传,以家庭为单位,这种经营模式造就了许多手工挂面技师。在陕西袁家村有一家老字号挂面作坊,作坊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妇,名叫巨建锋、董可妮;与平安驛协商后,签署合作协议,于十月入驻平安驛。


 据挂面坊经营户董可妮介绍,1991年与丈夫巨建锋结婚时,就听丈夫的爷爷讲,他家的祖辈是做挂面的;由于历史原因,在巨建锋这一辈断档了,老人家十分不舍挂面情绪。于是,董可妮拜师学起了做挂面。当她掌握做挂面的一技之长后,开始做师傅收徒弟开挂面坊,巨建锋成了妻子董可妮的亲传弟子;在礼泉县上百户挂面技师中有百分之四十是董可妮的徒弟徒孙。


平安驛挂面坊使用的原材料是陕西省咸阳市出产的冬小麦,磨坊加工成面粉,配给挂面坊。据董可妮介绍,河湟地区种植的小麦是春小麦,面筋度低于陕西省出产的冬小麦,只有冬小麦挂的挂面才具有延展性和均匀度。


手工挂面制作工艺比较简单,盐水和面,反复揉搓,但非常耗时。制作挂面首选要打面,打面一般采用搅拌机打面,打面完成后是包面,包面完全依靠挂面技师的技艺,要将打好的面一次包裹,直至完全揉成一个没有缝隙的面团;包面后一道工序就是割大桥,割大桥是把面团平铺在面板上,均匀分割成若干份面剂子;割大桥后的一道工序叫搓大桥,搓大桥就是用手掌把分好的面剂子均匀揉搓成条,接下来搓小桥,面剂子越来越细,然后是上棍子,上完棍子,需要将面放入槽子里醒面,一般醒面时间在一小时左右,根据季节温度来调节,醒好面后就是开窗开面,开窗开面后再次将面放入槽子进行二次醒面,二次醒面时间和一次醒面时间一样根据温度掌握;数小时醒面后,出面,出面也就是挂面;挂面,晾晒,收面到裁面打包,整个挂面工艺流程结束。

 董可妮和丈夫在平安驛经营的挂面坊有员工两名,平均每天生产挂面100斤左右,每斤销售价9元,挂面坊日均收入约3000元。


不仅出售成品挂面,还出售“一口香”汤面。据董可妮介绍,“一口香”汤面是陕西人婚丧嫁娶或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吃食,在当地俗称“口水面”,适中的汤头配上韭菜花、鸡蛋,就能吃出生活的滋味。“一口香”每碗6元,平均每天卖出300碗左右,如遇节假日,每天能卖800碗左右;如今,已经成为平安驛的招牌早餐,经常有客人一大早前来排队等候,已成为平安驛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平安驛


平安驛坚守“农民捍卫食品安全”理念,严格把控食品源头,以“乡愁记忆”为核心,无论从美食味道还是服务细节,让每位到这里的游客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诗意。 






热点
精彩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