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 我的援青故事》
在那遥远的青海
文/邓可武
第一次听《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我惊叹于王洛宾先生歌曲中所写地方风景的秀美和爱情的美好,当时我甚至不知道“那遥远的地方”是何方。
直到2014年11月,我有幸参加博士服务团,被分派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砖厂路7号的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工作。我才知道,“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先生和我共同爱着的青海。
2014年,从北京初到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的我,是一名新职工,也是一名管理新手。但是,我很快便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感觉到了家的温暖和亲人般的温情。
工作和生活中,边惠萍院长和祁国荣书记等领导总是会对我报以亲切的微笑和殷切的关爱。还有全院八百多名医护人员,他们就像我的兄弟姐妹,让我感觉到了无比的温暖。此间,我也有幸认识了青海省唯一的院士、高原医学泰斗吴天一前辈。
在大家的关切和帮助下,我的工作很快便步入了正轨,主管医疗、质控和科研等工作。在青海工作的日子里,发生了很多或令我骄傲、或令我难忘的故事,每一件我都记忆犹新。
2014年,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组建了心血管疾病质控中心。在此之前,质控中心形同虚设。于是我提议,作为全省最大的心血管医疗中心,应该带动地方共同进步。我的建议很快便获得了采纳,质控工作也随之展开。
针对医院管理人员年轻、经验缺乏的现实,在北京同仁医院、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领导的支持和我的协调下,两大医院很快便建立了合作关系。北京同仁医院免费帮助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培养包括医疗、质控和药师服务专业人员4名。
此后,由我负责的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为了促进医院的医疗质量,我们狠抓病历质量,开展优秀病历大评比,加强三基训练,端正学习风气,重视疑难病例查房;为了医院科研能力的提高,建议院部给予适量的经费支持;为了加强医院学术活动,承办了三江源心血管疾病论坛;为了提高介入治疗水平,严把质控关,积极带教培养本地造血功能……
除了参与医院基本工作,深入牧区基层也是我工作的重点。记得那是一个下着大雨的日子,我带领着省心血管疾病质控中心的9人,一路上冒雨来到海拔3700米左右的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开展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检查。
在我带领大家例行查房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很多州人民医院医生的胸牌上赫然写着“医士”,这个职称在内地只会出现在乡镇卫生院。
看着大家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我的心为之感动。为了提升他们的医务水平,我临时决定搞一次现场教学查房,同时为州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增加心血管学术讲座内容。那天,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授课老师。
当天,直到傍晚时分,我们才匆忙赶往了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第二天,我们医疗队又携带心电图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仪、血氧饱和度测试仪和部分药品,来到河南县优干宁镇甲秀村。
甲秀村是一个宁静的藏族村落,这里的老人有很多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故乡。在村里,我们为两百多名藏族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还对少年儿童进行先心病普查。
临行时,甲秀村的村委会主任亲切地握住了我们的手,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感谢。村里的很多百姓热情地将我们送到了村口。在车行驶出很远后,我们依然能看见他们向我们挥舞的双手和哈达。
在回程的路上,我面色红润,还以为自己是因为到了低海拔地区而“醉氧”,同事告诉我,那其实是受到强紫外线照射后的反应。
回到西宁后,尽管觉得有点累,我的身体也出现了不适,但是想到黄南州人民医院医生聆听授课时认真的表情和甲秀村亲切的村民时,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青海,我体验过严重的高原反应,也见识过大美青海的绝美风光。
我记得那是一次“走进基层,服务疾控”活动。我和第15批博士服务团行走在青海高原的大地上,为了能服务更多的百姓,我们不敢懈怠、马不停蹄。
有一天,我们回程经过海拔3792.75米的达坂山隧道时,遇到了大堵车。我们被困山顶,无法行进。时间一久,很多团友都出现严重高原反应,有人恶心欲吐,也有人头昏脑胀。我也感到耳鸣、胸闷、头晕,程度比以前每一次都重。
不到玉树藏族自治州,你就体会不到青海的壮美。玉树早已是最美青海的代名词。第一次去玉树,一下飞机我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远山皑皑、天碧如洗、云若飞絮、草似绒毯……我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玉树的壮美。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也不敢忘记自己的工作任务——科研采血任务。因为我们到达玉树时,正是一年一度的赛马节盛会,为此我们的任务也不得不推迟。
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因此有了一点空闲时间,可以到我向往许久的玉树市转转。
在玉树市,我首先看到的是2008年抗震救灾纪念雕像,由全国援建,象征“坚强、团结、和睦、友爱”的新玉树市就在眼前。
我对玉树的向往,还因为玉树是高原医学的宝库。有一次,吴天一院士在北京与我们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交流时,提到颈动脉体瘤在玉树地区因为长期缺氧刺激,可以长到像拳头一样大小,而平原地区发病罕见,即便发病通常也不会很大,而如何治疗是难点。
北京同仁医院有一项在玉树的研究也很是出人意料。一般认为人到了高原,大脑颅内压应该是增高的,是一种适应机制,研究发现却是降低的。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需要迎难而上,每个人如果多做一点,积累起来可能就是大的突破。
之后的几天,大家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作风,让我获益匪浅。更让我感动的是志愿者们热情的笑脸,他们从不计较的直爽和对我们工作失误后的宽容,让我倍感温暖。玉树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缺氧不缺精神”,这里也是洗涤心灵的净土。
在青海,第15批博士团成员们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我们穿行其间,时刻展现着作为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至情大爱。
那年,在忙碌的工作稍加缓解后,第15批博士团的成员们踏上了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行程,开始首次省情考察之旅。
前往海西的道路风景秀丽,引人入胜。在车行驶至茶格路段时,意外却发生了。前面的公路发生了拥堵,我们下车一打听,才知道前面发生了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有人受了重伤。高原的医疗条件本就有限,如果等远在格尔木的救护车到达,可能受伤的人会有生命危险。
出于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能,在了解当时的情况后,第15批博士团的很多成员一路小跑前往了事发地点。
当时的情况只能用十分危急来形容,一辆出事的重型大卡车侧翻堵住了整条道路,几位伤员躺在地上全身是血,其中一位伤患的头部插在钢筋上,导致重伤,在现场的几个人几乎被吓呆了,不知所措。
协同大家搬运病人,提醒搬运要点避免二次伤害,根据伤情分级快速处理完了病人。由于救助及时,无人员死亡。
这件事情后来被媒体报道,为第15批博士团赢得了很多赞誉。
在格尔木市考察期间,我们被一个又一个无私奉献的故事所感动。
回望格尔木市这个沙漠中的绿洲,我们惊叹于慕生忠将军和他带领的建设者们当年的壮举。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青海,在这酷寒之地,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地建设和守护着青藏高原。
我们的行进路线紧靠青藏铁路线,看着如今的万里通途,我们难以想象青藏线的建设者们,是克服了怎样的困难,付出了怎样的心血,才建成了青藏线。是1200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如今的“天路”。
在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我们还遇到了一位开帐篷商店的藏族姑娘,她的落落大方、热情好客,像一把火,熨烫了我们的心田。在这高原之巅,人类是那么的渺小,要在这里生存下去都是一种考验,但坚强的青海人民顽强地扎根在高原!这些就是坚韧不拔、积极向上、乐于奉献、不怕牺牲,永不退却的青海精神!
2015年11月16日,我离开了青海,离开时我写下了一些肺腑之言:“一丝淡淡的情愫,一缕浓浓的忧伤。手写的文字会被雨水冲消,刻在心头的图画却想抹也抹不掉。一年的时光奉献给了一个名叫青海的地方。再见了砖厂路7号,这是我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在青海,这里有我的同事和兄弟姐妹,还有团友和朋友!明天当太阳升起时,我将启航远行,我会想念你们的,我的故乡叫青海。”
如今,我离开青海回京工作已有三年,但我对青海的思念从未停止过。
“一年青海行,一生青海情”。在青海的这段时光是我永生难忘的时光。尽管岁月流逝,我对青海的记忆却愈发变得清晰。
此时,我才真正读懂了王洛宾先生所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就是那个有爱、有情、有景,宛如故乡的地方。我想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青海需要,我都会拼尽全力,勇往直前。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我的心中久久回荡的,是那遥远的地方——青海。
邓可武,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擅长冠心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北京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委员,《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中华高血压杂志》审稿专家。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为第15批中组部、团中央来青“博士服务团”团成员,挂职任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