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修:镜头里的25年——青海湖•中华对角羚篇
来源:葛玉修 | 作者:kunlunnews | 发布时间: 1867天前 | 3213 次浏览 | 分享到: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的⼀颗明珠,青海省因她而得名。为展现她的风姿和美丽,1995年以来,葛玉修⼆百余次去青海湖,用眼睛发现、用胶⽚记录、用⼼灵抚摸,在⼀次次的零距离接触中,对青海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越加钟爱美丽的圣湖。



青海湖古称“西海”,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思都为“青色的海”。该湖1992年被列⼊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首。



青海湖不仅有珍贵的裸鲤、美丽的鸟儿,而且还有诸多的野生动物。栖息在青海湖周边地区的中华对角羚(普氏原羚),是一种中国独有、雄性长着一双相向对弯犄角得名的羚羊。20多年来,为了观察拍摄、宣传呼吁保护,葛玉修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汗水和金钱!





中科院动物所首席专家蒋志刚考察的普氏原羚已经不到
300只,他在1995年撰写的论文中讲道:“普氏原羚还能够生存多久,尚难定论。该物种很可能在我们了解其生态、进化和遗传特征之前,即从地球上消失!”


199710月,葛玉修拍到第一张中华对角羚(普氏原羚)的照片,成为中国第一张、世界第一张。

葛玉修撰写介绍中华对角羚的文章发表于《西宁晚报》。从此,大多数青海人知道了平时被称为黄羊的动物,原来叫“普氏原羚

当葛玉修看了俄国人写的《普尔热瓦尔斯基传》后,对普氏有了强烈的反感!强烈的民族感,催使葛玉修产生了给普氏原羚增加个中国名字的想法。在请教了李迪强、张德海等专家、朋友后,“中华对角羚”的名字由此产生。








刚出生站立不稳的幼羚。

刚出生两个小时的小对角羚。

2014913日发行的长江特种纪念邮票首日封印上了中华对角羚的头像和名字。



多次利用去京开会,向第一个研究普氏原羚的中科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蒋志刚,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李迪强学习请教。与中科院博士游章强、李中秋在对角羚栖息地考察时的留影。







小对羚与葛玉修藏猫猫

向北大教授、北大山水创办人吕植女士,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同作博士学习请教中华对角羚有关事宜。

2004年元月的一天凌晨,葛玉修在青海湖东岸的中华对角羚栖息地守候时,遭遇了野狼群,5只狼紧追着一只对角羚公羊从距他所在沙丘30米的地方窜过。对角羚惊恐奔跑的神态、野狼龇牙咧嘴的样子,永远刻在了他的脑海。





警惕的哨兵。

为保护中华对角羚,葛玉修先后写了8份建议。除建议将对角羚定为省兽的建议尚无答复外,关于建立特护区、作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世界电动汽车挑战赛吉祥物等均已实现。

幸运地拍到了划地彩虹下的中华对角羚。



发表于《西宁晚报》《青海日报》等报纸的呼吁保护文。



2002年,自费制作了展板、条幅,发起保护中华对角羚签名活动。


首届“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上,他的《中华对角羚》作品,吸引了前省长宋秀岩等领导驻足细看。



在各地演讲呼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中华对角羚。


媒体的关注报道。



刚察县政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颁发的聘书和中国绿发会授予的“中华对角羚保护地旗帜。



美联社记者专程为葛玉修和中华对角羚录制的《一个人为生态环保能做多少》,传递奥运火炬的当天在CNNBBC同时播放。美国教授带40名学生,聆听了他的演讲。“对角羚字样也曾出现在美国的中文报纸上。



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省政协原副主席鲍义志,在含有“羚动湖畔的《青海湖精灵》画册发行捐赠式上。



省政协原副主席鲍义志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的文章。






省长刘宁在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讲到了中华对角羚恢复增长情况。

在国道上即可拍到中华对角羚。

每听到中华对角羚种群恢复、数量增加的消息,葛玉修都心生激动!今年春节后他又两次膜拜青海湖,当他在公路上近距离看到中华对羚自由自在吃草嬉戏时,特别是中科院动物专家杨涛深情地说“葛老师,如不是您的再三呼吁,这个物种,可能真的没有了,顿时,二十多年的艰辛付出,时不时听到的热嘲冷讽,均已抛至九霄云外,唯有感动和幸福!

到青海50年,拍摄野生动物25周年的葛玉修,见证着青海的生态保护和巨变,特别是濒临灭绝的中华对角羚恢复到当今数量,令人振奋!在此,他心怀感恩,向不遗余力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科研人员、当地牧民和关心、支持、帮助他的所有亲人朋友表示由衷感谢!祝好人一生平安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