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平安驛—— 来一碗记忆中的羊杂碎!
来源: | 作者:平安驛 | 发布时间: 2018天前 | 5067 次浏览 | 分享到:



   
平安驛【袁家村 · 河湟印象】   


藏绵羊生活在海拔约3000米的高原地区,逐水草而居,自由觅食,所以青海地区的羊肉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

羊杂碎,由羊的头和内脏等混合烩制而成,故又名“羊杂烩”。据清代《竹叶亭杂记》中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凡用兵及大事必以此祭。“煮豕既熟,按豕之首、尾、肩、肋、肺、心排列于俎,各取少许,切为丁,置大铜碗中,名阿玛尊肉”。



相传,在元朝年间,成吉思汗途征西夏,粮草已尽,无奈下,后勤人员把原来宰的羊的头、肝、肺等利用起来,用水清洗干净,然后用刀剁成碎块,烩在一个大锅里放上盐。煮熟以后,因没有葱和调味品,有一个伙头军无意将野地里采来的野香菜洗净切碎放到锅里。这锅汤烩好,经军队里众将官、士卒品尝后,都称赞此汤的味道堪称一绝,羊杂碎自此就诞生了。




平安驛中羊杂碎的经营人是一对年过五旬的回族夫妻,这也是平安驛招商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老两口的孩子们都长大,各自成了家,但这门传统的手艺可不能丢。老爷子从年轻时候就做羊杂碎,县城里的年轻人上班都得赶个大早去吃上一碗,老两口来到平安驛,把味道带到平安驛,也把属于他的“家味道”带到了这里。



灯光亮起来,他们也忙碌起来,冬季他的店总是这条街最先开门的,一碗香味四溢、色泽鲜艳的羊杂碎,上面飘浮着一层油色,红绿点缀期间。





即使再忙碌,老爷爷还是会准时进行每日的晨礼。在平安驛里各民族的经营人,尊重每一个人的信仰与生活习惯,便是这样一个相互融合的平安驛,带给了我们真正的河湟印象。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