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以生态改革成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青海长云网 | 作者:昆小仑 | 发布时间: 1956天前 | 1746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省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设计图”和“任务书”,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13年12月,我省推出《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生态文明建设“总设计图”和“总施工图”,划定了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红线。

青海省生态环境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唐文家:先后完成了祁连山地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2018年完成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目前,正在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配合省有关部门,开展优化调整工作,对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生态环保部门将改革落到实处,整合资源平台,环境监测工作最初从水质监测起步,发展到目前具备向社会提供环境空气和废气、水和废水、土壤等十大类218项监测数据能力,形成一整套先进适用的环境监测业务体系。依托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成实现“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的青海“生态之窗”。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主任助理  陈良博:持续拓展青海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初步建立了大数据的管理平台的可视化的一些分析平台,将这些数据进行趋势性、相关性和关联性的一些分析,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和支撑于生态环境的监管工作。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省正式启动;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随着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推进,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以实际行动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青海智慧。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处处长 李建梅:进一步理顺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健全法律规章制度,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社会共认的建园标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保护配套政策双轮“驱动”,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努力探索国家公园内资源变资产的新路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红利不断释放,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机协调。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青海行稳致远。目前,青海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90%的国土是限制和禁止开发区,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现有林地总面积占国土面积15.3%,可利用天然草场5亿多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63种。一个个生态亮点浓缩出最生动的答案。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政办公室副主任  李洪福:2020年要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我们还是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政策,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遗产的保护,确保自然资源和遗产资源的安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为我们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以改革担当推动发展,如今的青海坚决扛起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持续稳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个个大作为的背后是一项项不断向好的生态指标,青海正在以生态改革成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