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 新型城镇化发展调研行】国家公园体制下的城镇化“嬗变”
来源:青海长云网 | 作者:昆小仑 | 发布时间: 1965天前 | 1814 次浏览 | 分享到:

继续来看“读城记|新型城镇化发展调研行”系列报道,今天节目的关键词是“变”。2016年,我省启动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经过三年试点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其中就包括公园核心区、缓冲区的城镇化“嬗变”。

扎陵湖、鄂陵湖,并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玛多县扎陵湖乡就在这里。过去每到冬季,扎陵湖乡卓让村的村民曲东一家都要在草原深处的老房子里度过。而如今,他家搬到了玛查理镇附近的移民搬迁安置点后,过上了不一样的城镇生活。

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村民 曲东(女,藏语):我们家从扎陵湖乡搬到这里,从原来的牧民变成了城镇居民。在这里生活,从医疗、交通、就业等方面来说,非常方便。

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地带的玛多县,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下辖2镇2乡。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有“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美称。因生态地位极为特殊,处在源头位置扎陵湖乡的牧民陆续搬迁到玛多县城附近的“新村”。这些牧民随着身份的转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村民 红亮(男,藏语):我们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牛羊入到了合作社,我俩在当环卫工,两个孩子在县藏文中学和小学读书,现在的生活就是城里人生活的样子。

扎陵湖乡卓让村搬迁点共有44户牧民,他们之前过的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搬迁后,村里逐步完善了污水管道和公厕等城镇配套设施。

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第一书记 杨永智:现在我们下来之后整个对牧民群众进行了政策性的宣讲,从污水排放还有垃圾处理,主要这就是为了改观我们核心地带的环境保护以及提高环境保护。

在离扎陵湖乡卓让村搬迁点不到三公里处,是玛多县城所在地玛查理镇,这里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园区管委会的办公区域。玛查理镇充分考虑园区需要,在生态保护、空间布局、生活方式等方面,规划建设新型城镇。其中,从2018年初实施的煤改电清洁能源项目,就是县城建设的重要手笔。

果洛州玛多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吕东多杰:上这个项目的初衷也就是县委县政府就是对三江源核心区的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尽一些玛多县和玛查理的一份责任,使得我们的三江源地区的,玛多县黄河园园区的天更蓝水更绿。

玛多县玛查理镇,在古代一直是古驿重镇。千百年来多少青马黄衣的使者,多少南来北往的商贾,在这里解(jie)鞍饮马,暮宿朝行。如今,因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里变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果洛州玛多县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管理局副局长 刘言兵:将园区里的牧民群众实行户均一岗,使牧民群众从以前的放牧利用草场转变为生态保护,使他们肩负起山水林草湖,重大生态系统的有序保护自然。

经过三年的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城镇和园区建设逐步探索出一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新路。玛查理镇、黄河乡、扎陵湖乡,设立了保护管理站,由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任站长、副站长。而辖区内的干部群众,既是城镇居民,又是肩负源头生态保护责任的生态保护者。

果洛州玛多县玛查理镇党委书记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园区管委会保护管理站站长 贡却仁增:这样以后我们生态移民以后把这个所有的生态环境还是把一部分牧民纳入生态管护员增加牧民群众的收入。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以后他们既是城镇的居民,也是生态管护员。

热门头条